博客來e-coupon 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



博客來e-coupon

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





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 評價



網友滿意度:



看書是一個最快增加"經驗"和"想法"的方式

你想過的、不曾想過的,

都有各式各樣的人把不一樣的體驗分享給大家

這也是我為什麼這麼喜歡讀書的原因~

但是讀書真的不能挑食,偶爾各式各樣的書

都要稍微看一下,才不會說在些關鍵時刻

缺了判斷的依據或概念>_<

像是這次看了覺得很有收穫的

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

就會是我想推薦給大家的書~

不知道就偏好而言看官喜不喜歡呢?

畢竟也要有愛才能把書看下去嘛!XD

另外附上我常用的折價券網站~

加入@Line粉絲團就能夠輕鬆拿~

推給大家試試看囉;)



小鴨 博客來e-coupon傳送門

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



本週熱銷商品:





家園深情與空間離散-儒家的身心體證







從史記到漢書-轉折過程與歷史意義







商品訊息功能:

商品訊息描述:


























    • 優惠時間:2017/11/1 ~ 2017/12/15

      ◎城邦出版社聯展,任選二本75折!






















      原價:680元

      超值組合價:

      75
      特價 510










      《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The Virtues of the Table



      當代最暢銷的天才型哲普作家。飲食哲學的第一本書

      人是一種會吃、會思考、會享樂的動物,

      而餐桌正是我們可以同時做這三件事的地方。

      怎麼吃是一門有深度又有趣的思考;懂得吃才能帶來身心靈最大的滿足。



      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 冀劍制

      知名飲食旅遊作家 葉怡蘭

      知名作家 鍾文音 專文推薦

      ---------------------------------------------------------------------------------------------------

      這是一本非常迷人的食譜書,喔,不,是哲普書!

      作者深入飲食傳統和文化,提出讓人耳目一新的哲學思考:

      有機就是良心?在地生產比國外進口環保?吃素比吃肉慈悲?吃得越清淡越好?

      跨國大企業等於萬惡資本家?純手工製作比機器量產好?傳統古法勝過創新料理?



      而關於吃的行為,作者也指出許多值得深思的道德問題:

      把食物吃完才不算浪費?吃到飽可以吃但不能帶走?減重關乎意志力?

      實際體重和理想體重之間的差距,就是肚子餓和嘴饞之間的距離?



      針對這些反思,本書將一一加以辯證與釐清。

      我們處於飲食文化的黃金年代,無論是美食、食品營業和衛生都發展到巔峰。在世界任何角落,都像萬國博覽會一樣,可以吃到各國美食。可是我們沒有認真思考一些重要的議題:為什麼食物那麼重要?我們和它的關係是什麼?我們選擇要吃什麼,其實涉及人性的本質層面:動物性、感官、社會、文化;創造性、情緒性和知性。對飲食的認真思考,需要考慮到和自然的關係,和其他動物的關係,和其他人的關係,以及我們自己。所以說,關於飲食的思考,其實也涉及如何做個有德行的人,以及決定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本書所提出的「吃的美德」,並不是傳

      統的德行,而是更能因應世界的變化的飲食觀念。書中每一章都會提到關於飲食的某個面向以及和它對應的美德。第一部討論當今有關飲食倫理的熱門議題,包括有機食物、永續發展和動物權。第二部著重於我們如何建立自己的好壞、對錯判斷。第三部和第四部則強調如何養成好的飲食性格和習慣。



      本書的目的,就是要提出一個既深且廣的飲食哲學,一種如何吃、如何思考、如何生活的論述,藉此為目前的飲食大雜燴理出一些脈絡。懂得如何吃,你就懂得如何生活。



      目標讀者



      *年齡層:核心讀者30-40歲

      *性別:男女不拘

      *職業別: 學生、一般大眾

      *其他描述:對以哲學思考探索生活感興趣者,以不同角度思索飲食文化















        一場給心靈的大師饗宴,能滿足我們每個人心中的哲學家和饕客。

        ――弗朗辛?塞根Francine Segan,《哲學家的廚房》The Philosopher's Kitchen作者

        朱立安?巴吉尼揭露了大型食品工業與連鎖餐廳的邪惡自大,以及有機食品與在地飲食的優越感。

        ――衛報The Guardian

        朱立安?巴吉尼擁有珍貴的天賦,將深奧的思考說得動人。在這本很棒的書裡,這位迷人的作者將餐桌上的愉悅和哲思做了完美的平衡。

        ――亞歷山大.梅可.史密斯Alexander McCall Smith,英國知名小說作家

        本書有趣,論證充分,取材豐富,開展出迷人的思想。

        ――觀察家報The Observer

        巴吉尼將其擅長的懷疑論與辯證法帶入「新的飲食正統文化」,也就是我們接受到關於永續、有機、當令和在地生產的相關議題。巴吉尼高明地拆穿虛偽的論調和矛盾......

        ――泰晤士報The Times

        刺激心靈和味覺的一本書。

        ――愛爾蘭時報Irish Times

        巴吉尼的任務是要讓我們每個人思考我們吃的食物:更瞭解它,思考我們選擇食物時所採取的倫理立場......如果他的目的是要我們更加認識食物,反思我們自己的主張,那麼本書大大成功。

        ――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



















      • 作者介紹







        朱立安?巴吉尼 JULIAN BAGGINI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哲學博士,《哲學家雜誌》(The Philosophers' Magazine)編輯與共同創辦人,定期為《衛報》(The Guardian)、《獨立報》(The Independent)、《泰晤士報》(The Times)、《展望》(Prospect)與《新人文主義者》(New Humanist)等報刊撰稿,並且固定在英國廣播公司第四電台上發聲。



        朱立安出版了許多哲普作品,是英國知名的暢銷作家。《衛報》形容他:「擁有一顆清明的心智,在哲普書籍的領域中格外傑出。」《金融時報》讚譽:「每個社會都需要良好思維的守護者:朱立安?巴吉尼正是我們的守護者。」



        出版作品包括:《自願被吃的豬》(The Pig That Wants To Be Eaten:And ninety-nine other thought experiments)、《新聞挖挖挖》(Making Sense:Philosophy Behind the Headlines)、《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Do You Think What You Think You Think?)、《哲學家的工具箱》(The Philosopher's Toolkit: A Compendium of Philosophical Concepts and Methods)、《我們為什麼要活著?》(What's It All About?Philosophy and the Meaning of Life)、《一把鑰匙,走進哲學》(Philosophy: Key Themes)、《只有這本!必讀的西方五大哲學家經典》(Philosophy: Key Texts)、《鴨子重了大樂透》(The Duck that Won the Lottery:And 99 Other Bad Arguments)。







      • 譯者介紹





        謝佩妏



        清華大學外文系畢業,專職譯者。























      推薦序



      思考熟悉的事物,品味哲學的樂趣

      冀劍制



      哲學第一堂課:「哲學始於驚奇。哲學的形成,源自於對萬事萬物的好奇心,在『想知道』的欲望下,思考解答,因而形成哲學理論。」



      當哲學老師在課堂上這麼說的時候,不知是否曾經有過「白目」學生,在「好奇想知道」的情緒作用下,問了一個(不知該不該問的)問題:「老師,那你的驚奇在哪裡?」



      「我?」「我的驚奇在哪裡?」



      有些人意外來到哲學系,渾渾噩噩一路走來,即使獲取博士學位,可能依然沒有什麼驚奇,也感覺不到任何樂趣。即使曾經有過,在學院式的訓練過程中,只想著如何寫好一篇被認同的畢業論文,熱情早已燃燒殆盡;就算還有剩,在升等壓力下,只能寫些能被學界主流認同的研究,無法投入自己最有興趣的主題,那麼,最後的樂趣也將完全消失。



      當然,偶爾也會有例外。老師的眼神可能突然被這個問題點燃,於是立刻跳過枯燥無聊的「哲學概論」,直接前往他正在摸索中的、無邊無界的思想世界,告訴你那個世界的奇幻美妙。當然,學生很可能一時之間進不了那個世界,但仍會被那股風采打動:「哲學竟然真能如此令人陶醉!」



      哲學,本來就應該充滿樂趣。或者,更精確的說,無聊的理論根本就不應該成為哲學,因為哲學的起源正是對問題感到好奇、想知道,才開始思考與研究的。那麼,是什麼樣的因素,引導許多現代學者,去研究那些連自己都沒興趣的問題呢?



      現代學院的各種制度,正逐漸扭轉哲學的本質,由各階段的思想霸權,決定哪些研究是好的、與壞的,而擁有決定權的,又往往無法真正體會哲思的樂趣,於是,整個學界的發展方向,便朝向枯燥瑣碎的問題鑽研,深入地底的黑暗世界,已經沒有多少人再被那個世界所吸引。而誤以為,這就是哲學的原貌。



      當代天才型哲學家朱立安?巴吉尼樂於做自己,從事自己喜歡的研究,他的著作告訴我們,哲學與生活永遠息息相關,永遠充滿著樂趣,只要你願意在生活中觀察與思考,自然而然會出現各種好奇、想知道的情緒,於是,好玩的哲學就會孕育而生。



      「吃」,也可以是一個有深度、有趣味的思考。只要你願意拋開日常生活中膚淺的理解,尋找各種思想的裂縫,探頭瞧瞧,一個神奇有趣的世界就會呈現在眼前。於是,巴吉尼寫了這本書《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



      本書從許多面向深入思索,包括食物的來源、食物的好壞標準,以及如何選擇食物才算是聰明的選擇。這裡面牽連到許多的問題與迷思,像是純手工真的比機器生產的食物還要好嗎?傳統古法真的贏過創新嗎?飯桌上的食物一定要吃光才是正確的嗎?或許有些人曾經想過這類問題,但多數人應該都沒有認真思考過。當我們藉由哲學的帶領,深入這些問題,做一場思想的探險之後,將會對日常生活吃的行為與想法帶來重大的改變。



      舉例來說,當我們知道某些美食來自於某些動物的悲慘故事之後,我們還能安心享用嗎?就像肥鵝肝來自於強迫灌食的成果。當你知道後,是否會後悔曾經享用過這些美食?而在道德上,消費者是否也算是一種共犯?如果不希望自己成青金石的作用了虐待動物的關係人之一,就得好好斟酌這些美食的來源了。



      在這本書中,我們不僅可以讀到一些平時較少思考的問題,也可以增進我們對吃的文化的知識。例如,在台灣,大家重視的不外乎是「農藥檢驗」以及「有機」等食品營養與安全的認證。但透過這本書,我們可以看到,在西方世界,人們對「有機」的重視程度已經下降,目光轉移到「良心認證」的標籤,像是這些食品是否屬於「永續」、「當季」、「在地」、「公平貿易」,以及「動物福利」。



      在永續方面,考量的不僅牽涉食物殘留農藥量的健康問題,更重視的是農藥與化學肥料的使用是否過量到會危害土地。而「公平貿易」的標籤或許可以保障農人並沒有被商人剝削。當食品可以開始加註這些良心標籤,我們對吃的要求,將不僅只考慮到個人的健康,也考慮到自己是否在整個吃的文化背後那股邪惡勢力中,扮演幫凶的角色。



      另外,在書中,作者也對許多「健康常識」提出質疑。例如,針對飲食減鈉(減鹽)的全球趨勢來說,由於鹽會使血壓升高,而血壓升高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所以,吃鹽不好,應盡量少鹽。但是,這樣的主張卻只藉由單一證據來推理,作者引用最新醫學研究,指出鈉在身體上扮演著不可或缺的功能,當飲食少鈉之後,卻會導致身體的其他不良後果,而這些不良後果甚至也會導致心血管疾病。



      也就是說,在台灣許多人認為,「吃的越清淡越好」的觀念很可能是錯的。在整體評估之後,作者的建議是,「除非屬於高危險群,否則不要大幅調整自己的飲食習慣。」



      這種看了最新健康報導就大幅改變習慣的情況,在台灣很常見。只要有報導指出某類食物對某種健康有害,大家就幾乎不再碰它;相反的,只要報導指出某類食物對某種健康有利,大家就一窩蜂的拼命攝取。這些都是錯誤的飲食方式。因為,大多數的食物都可能在某些方面有害,但在其他方面卻是不可或缺的。大量攝取或完全不碰,都會導致健康的不良後果。



      除了健康的思考,「吃」的行為也包含了許多值得深思的道德問題。例如,作者指出,當我們在吃到飽的自助早餐店剩下半塊麵包時,能不能偷偷帶走呢?



      事實上,就算不帶走,老闆也必須把它扔了,與其浪費食物,不如帶回去吃吧!這聽起來滿有道理的,至少從效益主義的角度來看,這樣能將食物的效益發揮到最大,而老闆幾乎沒有任何損失,何樂而不為呢?



      然而,作者認為,這裡牽涉到的問題將不僅僅是效益的問題,還包括個人人格的問題,這個行為有可能塑造一種貪小便宜的人格,對個人有很大的壞處。當然,如果這個行為不是源自於貪小便宜的心態,而純粹為了不浪費食物,那考量就完全不同了。所以,評量自己的行為時,也需要檢視自己的心態;而更重要的,當我們評量別人的行為時,也不要只看他做了什麼,就胡亂安插不良人格的罪名。



      即使是一個日常生活中很簡單的「吃」的行為,想不到在深入思考之後,會有許許多多有趣且值得深思的問題冒出來。



      然而,或許仍然有人會說:「這些關於吃的問題有這麼重要嗎?吃就吃嘛!值得花時間作深度思考?有時間為什麼不多想想那些像是神是否存在?宇宙的起源?生命意義?以及知識的本質等更重要的問題呢?」



      我不打算比較哪些問題更為重要,但引用作者的一段話,「吃」絕對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如果我得在永遠不得閱讀、不得寫書、跟永遠不能跟家人朋友用餐之間選一個,我毫無疑問會放棄寫書......人在餐桌上是一種靈肉一體的動物,不只懂得滿足口腹之欲,也懂得感謝、充實內涵、與人分享、美學欣賞,以及客觀的判斷。人是結合了理智與情感的奇妙混和體,是一種會吃、會思考、會享樂的動物,而餐桌就是我們可以同時做這三件事的地方。○



      吃是一種享受、一種社交、一種審美、一種活著的喜悅、自然也可以是一種哲學。它絕對值得我們深入去瞭解、思考、與品味。



      近年來,無論是否在哲學系裡,似乎有越來越多人對哲學感興趣,但這些人心目中的哲學大多必須包含許多專有名詞,似乎學到越多專有名詞,就感覺自己越懂哲學,但實際上,那些並不是哲學重要的成分。



      學習哲學,最重要的甚至不是要懂得任何哲學知識,而是要獲得一種能力,一種深度思考的能力。我們當然可以藉由閱讀艱深的哲學理論來獲取這個能力,但這個路線需要克服較多的障礙。一個比較簡單的方式,就是閱讀日常生活中的哲學思考,讓作者帶領我們,走向那個原本非常熟悉的領域,並指出許多我們從未意識到的問題,向內深入到一個值得反思的面向。在這樣的導覽中,我們逐漸摸索而學會在思想世界中獨自旅行的能力,進而成為一個活生生的哲學家。



      總之,作為一篇推薦序,我提出三個閱讀此書的理由。第一,藉由日常生活熟悉的事物,學習哲學思考。第二,藉由作者的思考與提供的許多資料,深入瞭解吃的各種面向。第三,藉由更深入反思作者的觀點,提出質疑,並嘗試得出個人不同的主張,享受智慧的樂趣。只要滿足以上任何一個理由,就有閱讀的價值。若能同時滿足三個理由,那就是一場豐盛的閱讀饗宴了。



      除了「吃的哲學」,希望未來有人可以開發「住的哲學」、「行的哲學」、「玩的哲學

















      一、勇於求知 Check it out:了解越多,選擇越自由

      當初興起探討起司和康德哲學之間的關係這樣的念頭時,我還以為把兩者放在一起談,將會是史無前例的創舉。畢竟這可是《純粹理性批判》和《道德形上學基礎》的作者,跟伯森(Boursin)起司和莫札瑞拉(mozzarella)起司風馬牛不相干。沒想到康德跟起司早已結下不解之緣,而且可以說是孽緣。

      根據康德的朋友及傳記作家華辛恩斯基(E. A. C. Wasianski)的說法,康德晚年的健康之所以惡化,就是因為嗜吃英國切達起司三明治之故。一八○三年十月七日,康德吃了比平常還多的起司三明治。隔天早上外出散步時,他在路上昏倒,失去意識。另一名為康德立傳的作家曼弗烈?孔恩(Manfred Kuehn)指出,「吃下禁忌食物帶來的興奮感可能使他血壓上升,導致中風。」 康德的健康從此一去不返,一八○四年二月十一日便與世長辭,臨終前他說的最後一句話是:Es is gut(很好)。並不是說他的一生或留下的作品很好,而是讚美華辛恩斯基送來的麵包和酒很好。

      起司、麵包和酒這三種最基本的食物,在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生前最後幾天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著實耐人尋味。即使像康德這樣的思想家,碰到食物也馬上就從雲端掉回地面。因此,不以恆久的哲學難題或棘手的道德困境來呈現康德最重要的哲學概念,轉而選擇簡單樸實的起司,或許才是對他致敬的最佳方式。

      康德那篇有名的〈何謂啟蒙?〉一開始是這麼說的:啟蒙就是脫離自我招致的不成熟狀態。不成熟狀態即不經由他人的指導,就無法運用自己的理智。假如不成熟並非因為缺乏理智,而在於缺乏不靠他人的指導去使用理智的決心和勇氣,那麼這種不成熟狀態就是自己造成的。勇於求知吧!因此,「勇於運用自己的理智」便是啟蒙運動的標語。

      若你以為這句建言只適用於嚴肅的學術研究,那你就錯了。啟蒙運動要求「在各種事務上公開運用理智的自由」。康德以「指示我飲食的醫師」為例,說明人對權威的盲從和依賴。遵從醫囑就表示,「不需要麻煩自己,不需要思考,我只要付錢,別人就會幫我做好所有的麻煩事。」

      飲食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未能「勇於求知」的一個例子。多數時候,我們並不知道自己買的食物從哪裡來、是否為永續農業生產、生產者能否以此溫飽。你可能會反駁說,這些問題你都問過了。但為了找出答案你做過多少努力?即使我們購物時精挑細選,大多時候還是仰賴名氣、馬路消息,或者諸如有機、自由放養、原產地名稱保護制度(Protected Designation of Origin, PDO)、素食學會認證等等的保證來選擇商品。

      認識你吃下肚的食物

      起司就是一個透過勇於求知確實有助於打開眼界的好例子。假如你在意動物權,你會買什麼樣的起司?純素起司嗎?而那就表示你買的起司不含動物性的凝乳酵素;凝乳酵素是讓起司凝固的必要成分。動物性的凝乳酵素要從小牛的胃膜中取得,那只占小牛整個胃的一小部分。但我們還是無從得知生產起司原料牛奶的乳牛,牠們的動物福利是否獲得保障。你也可以買有機起司,不過後面我們就會談到,目前或許已經有動物保護和環境保護的基本規定,卻仍有待改進。

      歐盟的 PDO 制度或許是依賴標章可能會誤導判斷的一個有趣實例。一般人以為該制度存在的目的,是要確保經認證的產品是以傳統方式在當地製造,連原料也是。然而,事實並非如此。走訪倫敦的尼爾牧場時,在那裡購買起司的布隆溫?派西佛(Bronwen Percival)告訴我:「相較於保護傳統,一九九二年上路的 PDO 法案更有利於大企業,尤其在北歐。」

      以佩克里諾(pacorino romano)羊乳起司為例。這是古羅馬人流傳下來的一種起司,根據PDO的定義是「百分之百用新鮮全脂綿羊奶製成的熟成硬質起司」。產地當然也是一大重點,所以「羊奶的生產、起司的製作與熟成、標記作業等等,都必須在下列地區完成」,即薩丁尼亞島、拉吉歐及格羅塞托省。雖然規章中明訂起司該有的大小、形狀、重量、最低含脂率、發酵與加熱的溫度、熟成的時間,卻對傳統製法隻字未提。這些規定反而有利於大規模製造佩克里諾起司,因為嚴格管控溫度等條件在機械化的無菌環境中較容易達成。但派西佛說:「大並不一定就不好,這點很重要。」他提醒我們「『工業化』是個意義紛雜的詞」。然而,購買 PDO 認證的佩克里諾起司,顯然不保證你買到的是你以為的傳統起司。

      那麼跟羅克福(Roquefort)起司和布里(Brie)起司一樣,都是從中世紀流傳下來的帕馬森(Parmigiano Rggiano)起司呢? 用自由放牧的快樂乳牛擠出的牛奶製作的嗎?錯。事實上,按照規定,這些乳牛都吃飼料,主要是乾草。這或許是生產高脂牛奶的一種傳統且必要的方式。話說回來,強迫灌食也是把鵝的肝臟養大以取得肥鵝肝的一種傳統且必要的方式,但並不表示我們就得接受這種方式。有時候,飼養方式會跟傳統方式大相逕庭,「乳牛可能是以統一飼養技術飼養,先把每日的飼料均勻混合再行餵食」。

      布里斯托大學的蕙貝琪(Becky Whay)博士是動物福利和動物行為專家。自從參觀過帕馬森起司產地之後,她就把該起司列入黑名單。因為在那裡她看見大批「零放牧」的牛群,當地酪農想盡辦法從飼料下手以生產真正的高脂牛奶。她發現那裡的乳牛有「嚴重的跛腳問題」,而牛吃的飼料(切短、低纖的紫苜蓿)使牠們無法正常反芻,「像正常乳牛那樣吐出食物,嚼一嚼再吞回胃裡」。

      簡單來說,如果你想知道你買的起司的品質和來源,你就不能單憑別人的說法,或參考標章判斷了事。除非確切了解認證制度的標準,不然永遠都會有被誤導的危險。再來看另一個例子。《良心消費》(Ethical Consumer)雜誌定期為不同產品評分,所以你可能認為分數高的產品比較有「良心」。當然了,良心沒有一定的公式,所以《良心消費》的評比標準可能跟你的不一樣,甚至互相牴觸。例如,涉及核能的公司會被扣分,即使該雜誌承認環保團體對此議題「意見分歧」。此外,有機以外的農場都被歸為不道德的。

      勇於求知吧。這麼做甚至不需要多麼勇敢,只要多花一點時間求證就行了。再說,了解更多確實會讓人更珍惜自己吃下的食物。托摩頓是西約克郡的一個小鎮,鎮上居民在當地市場買肉,卻不知道自己買的肉多半來自周圍的山地。當名為「托摩頓食食在在」(Incredible Edible Todmorden)的團體發送黑板給肉販,讓他們寫下產地在三十哩內的肉品之後,好奇詢問的人便越來越多。

      優質速食集團Leon的亨利?丁保畢(Henry Dimbleby)告訴我們的故事更驚人。有陣子他們的「營養沙拉」中的某些進口食材價格飆漲。由於無法吸收龐大的成本,店內便「貼出告示,說明西班牙遭受嚴重霜害,因此蔬菜價格這幾週會居高不下,要等英國作物補足才會回穩。因此我們把沙拉的價格提高一英鎊,結果不止沙拉的銷量提高,顧客也意外地被連結進來。大家都喜歡知識共享的感覺。」

      你當然不可能知道吃下肚的每樣食物的來源,但知道的越多,資訊越豐富,選擇就更自由。然而,主動求知並不代表完全不用依賴他人。知識的取得是社會的、集體的活動,同時也是個人的活動。罔顧他人提出的論據就妄下結論,絕對稱不上是一種美德。個人的時間有限,不可能上窮碧落下黃泉,找到每樣東西的源頭,我們勢必得求助於書籍、紀錄、文章、演說或多媒體平台,從中找出重要的資訊和論點加以整合和評估。我們要避免的是不加思索地接收資訊,或消極地接受某些標準。這類粗糙的道德準則很容易在我們未能停下來檢視事實時,讓我們誤以為自己做了正確的選擇。

      由此可見,勇於求知並不是在自己的小泡泡裡上下求索,也不是聽到什麼就相信什麼。我們深信不疑的觀念,通常不單是個人思考的產物,也不完全是他人的見解。每個人起碼都必須參考某些專業知識才能做出判斷。舉例來說,假如我對動物福利有興趣,那麼獸醫學家肯定懂得比我多。回到康德的例子,康德可能就是因為不聽從醫師的專業建議,才會攝取過量的起司,導致健康惡化。

      勇於求知也包括勇於承認自己的無知,以及勇於接受我們堅信不移的事實或許根本不是事實。在接下來幾章,深入永續、有機、當季、在地生產等等飲食新主流背後的事實以後,我們就會發現,所有問題都不像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

      @食譜:起司拼盤

      十九世紀早期的法國美食大作家布利亞?薩瓦雷(Brillat-Savarin)曾說:「沒有起司畫龍點睛的晚餐,就像少了一隻眼睛的美女。」 這句話雖有誇大之嫌,但隱含了深刻的意義。所以我就野人獻曝,提供一張我認為值得深入了解的英國起司名單。

      #蕊秋起司#(Rachel):索美塞特郡的白湖起司公司(White Lake Cheeses)所製。這款起司是口感細緻、半軟半硬的山羊奶起司,但不像一般想像的山羊奶起司味道那麼重。我走訪了農場,見到製作起司的人,也看到了山羊。雖然羊群不像你我想像中那樣徜徉在山坡上,但看到牠們都受到良好的照顧,起司製造過程也四平八穩,我已經心滿意足。

      #曼徹格起司#(Manchego):這是用曼徹格綿羊奶做成的羊奶起司。這種綿羊並沒有密集飼養,可以確定動物福利不成問題。不確定的是,PDO 認證的曼徹格起司是不是就有品質保證?超市買到的通常都令人失望,味如嚼蠟。品質好的曼徹格起司應該味道強烈鮮明,帶有鹹味和堅果味。

      #拉維斯托克農場的莫札瑞拉









      編/譯者:謝佩妏
      語言:中文繁體
      規格:平裝
      分級:普級
      開數:21*15
      頁數:352

      出版地:台灣













      商品訊息簡述:








      • 作者:朱立安.巴吉尼

        追蹤







      • 譯者:謝佩妏








      •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社追蹤

        功能說明





      • 出版日:2014/9/30








      • ISBN:9789862726426




      • 語言:中文繁體




      • 適讀年齡:全齡適讀








      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





      arrow
      arrow

        norao5efx2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